查看原文
其他

致富路上一直有你!

2016-11-15 最后一公里

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已经开始,今日推出新一期精准扶贫案例。


 科技助力奔小康


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尊镇色根苏盖特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种植方式单一,农民收入渠道窄,致富难度大。为破解这一难题,中石化塔河炼化公司住村工作组真情投入、主动作为,从扶持发展林果业入手,想方设法让村民增产增收。


产业调整助增收


针对村民种植棉花、小麦增收难度较大的现状,工作组会同村“两委”经过认真调研和咨询,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引进种植获得国家科技部成果奖的“甬甜5号”甜瓜。为了推广“甬甜5号”的种植,工作组将甜瓜种子无偿提供给大棚种植户,并多次邀请库车县农业示范基地的技术员到田间向种植户讲授甜瓜种植技术。




7月中旬,“甬甜5号”甜瓜成熟上市,恰逢瓜果市场行情低靡,加之雨水较多,成熟的甜瓜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就会烂在地里,给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挫伤瓜农的种植积极性。为解决瓜农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工作组积极协调客商,成功销售了所有“甬甜5号”甜瓜,同比去年种植其他农产品每亩增收10%。


建烘干房解民忧


工作组在入户走访时,红枣种植户艾海提·吐热反映道:“我种植了20多亩红枣树,去年红枣销售不景气,很多烂在了地里,损失很大!”工作组挨家挨户了解到村里445户村民中有300多户种植红枣,种植面积达1040亩,产量达52吨,如果不解决后期干果自然晾干时腐烂和价格低的问题,会给村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工作组高度重视,通过请教农业专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建设红枣烘干房对红枣进行烘干。因为经过烘干处理后的红枣不仅成色好,还能保留原有的营养成分口感好,产品不易腐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按以往的市场价格计算,经过烘干后的红枣每公斤可以增收4元左右。


3个月后,两座价值14万元的标准烘干房正式落户色根苏盖特村,枣农们开心地笑了,住村工作组也感到无比欣慰。


机械助力收益高


“这几年,工作组给我们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今天又赠送了核桃剥皮机、清洗机和饲料粉碎机,他们干得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在9月1日工作组举行的核桃剥皮机、清洗机和饲料粉碎机捐赠仪式上,色根苏盖特村党支部书记木扎怕尔·木塔里甫动情地说。




核桃是色根苏盖特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种植面积达550亩,核桃产量近550吨。随着村里核桃产量的不断增加,农民手工脱皮清洗核桃的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并且手工剥出的核桃不干净,外观发黑,影响销售价格。具有两年住村工作经验、负责农业生产的工作组成员颉东林算了一笔账:20个人工一天最多剥4吨左右核桃,剥皮机一天可以剥40吨左右,是人工的10倍;人工费每天在2000元左右,机器剥皮费用在700元左右,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费用;机器剥皮并清洗过的核桃比手工剥得干净,品相好,每公斤要多买5元左右,就等于每年多收入100多万元钱。


核桃种植大户吾普·阿卜杜力使用核桃剥皮机和清洗机后,逢人便说:“机械助力收益高,我今年的腰包更鼓了!感谢工作组带给我们的实惠和便利!”(中石化塔河炼化公司住库车县乌尊镇色根苏盖特村工作组)


 牛鼻子灵芝助农打开致富“钱”景


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苏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而传统的农作物、畜牧价格上不去,村民增收难,乡亲们对小康生活的渴望,深深触动了伊犁州歌舞团、新源县质监局联合工作组成员,决定帮助他们打开致富新门路。


发挥优势 开辟脱贫新路


工作组成员哈斯木·克拉提有种植灵芝的技术,灵芝作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药用和保健使用价值一直很高。工作组就研究决定发挥哈斯木的特长,尝试在村里种植灵芝,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种植的脱贫致富新路。


对于如何动员村民发展灵芝特色种植,并进行推广,让更多群众通过种植灵芝受益?工作组一致认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能赚钱就会跟着你干。




在镇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的支持下,工作组争取了2万元启动资金。为了尽快建立起实验室,工作组成员齐上阵,分工协作,上网购买教学器材、拉设备、订购木板、钢架,置办灵芝种植所需的棉籽壳、麦麸等原材料,经过十几天的忙碌准备,灵芝教学实验室建成了,率先教贫困户阿孜古丽·库尔班种植灵芝技术。


“出来了,出来了,我的灵芝出来了!”贫困户阿孜古丽·库尔班如获至宝,兴奋地喊道。工作组成员们看着阿孜古丽·库尔班像孩子般高兴,甚是欣慰,几个月的努力尝试总算有了回报,这也更坚定了工作组教授村民种植灵芝致富的信心。


授人以渔 掌握一技之长


看到试验室里成功种植出的灵芝,工作组全体成员更有信心了。工作组和村“两委”多次开会商讨,在全村贫困户中确定12名人员为他们培训灵芝种植技术,以技术培训带领贫困户脱贫。在工作组成员哈斯木·克拉提的悉心指导下,第一批由贫困户自主种植的灵芝已经接种完成,开始进入灵芝日常培养阶段。工作组成员还一再叮嘱种植户,在菌丝长满前需要避光,每天记得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


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培育,第一批灵芝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贫困户米热阿依·买买提说:“看着自己种植的灵芝一点点长大,心里挺高兴的,我想跟着工作组尽快学会全过程种植,把技术掌握好,希望能够给家里带来更多收入!”




憧憬未来 铺就小康“坦途”


目前,12户贫困户种植的第一批教学灵芝300余袋第一茬已经收获,收获干品灵芝9.6Kg,以批发价格65元/Kg由药商收走,共计收入624元,预计3-4茬总收入达2000余元。看到了灵芝的第一笔收益,贫困户学员古孜拉木·米吉提有了自己种植灵芝的想法,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她自己制作1000余个灵芝菌袋已接种完毕,预计经过三个半月的培养就可收货第一茬灵芝,以每年种植1000袋,每袋收割3-4茬,预计收入6000元以上,也可在庭院种植仿野生灵芝,价格可翻一番。古孜拉木·米吉提说:“工作组把技术交给了我们,我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自己家带头试种推广。”


看着12名贫困户人员初步掌握灵芝栽培技术,工作组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支持,明年以村“两委”为主体,建立小型灵芝菌袋工厂,达到小规模批量生产。同时,成立灵芝种植合作社,统一回收成品,统一销售,菌袋工厂可以提供工作岗位给贫困户,达到种植和打工双收益,从而真正让村民脱贫,打开致富“钱”景。(伊犁州歌舞团、新源县质监局住新源县阿热勒托别镇喀拉苏村工作组)


 小项目发挥大作用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阿热勒乡达巴特村属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其中哈萨克族占99.5%,阿勒泰地区疾控中心、青河县人口计生委联合工作组住村后,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主,鼓励村民养殖褐牛,取得较高效益,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名列全乡前茅。


创新模式  农牧民致富有方向


工作组住村后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达巴特村具有很好的褐牛养殖基础,但由于受到传统畜牧业的影响,农牧民习惯于传统饲养方式,零散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也缺乏养殖技术。针对这一现象,工作组协助村“两委”成立了达巴特新疆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党建引领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引领全村党员、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褐牛养殖业。同时,建立党员联系帮带制,引导群众参加合作社。将没有饲养能力的14户贫困户的28头新疆褐牛,采取托管形式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贫困户按照入股股份所占比例实行年底分红,增加收入。




目前,合作社现有新疆褐牛奶牛63头,平均每月鲜奶产值近万元,带动20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000多元。在经济效益的拉动下,村民养殖新疆褐牛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工作组组长宋秀英说:“要想带动村民富起来,一定要转变村民观念,做有益的尝试,这就必须有实际性的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化。”


落实项目  农牧民致富有盼头


在协助村“两委”研究制定出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后,工作组没有放松,继续将工作目标放到如何保障褐牛养殖产业的正常运行上。针对农牧民养殖户牲畜棚圈老旧抗寒、抗风险差的现象,工作组借助自治区“访惠聚”惠民生项目资金,为10户贫困户新修建了10座棚圈。工作组还积极与县畜牧局联系沟通,争取重点种牛场扩群直补政策40万元,为每头褐牛补助2000元,极大地鼓舞了农牧民养殖积极性。


目前,达巴特村成为阿勒泰地区新疆褐牛良种繁育基地,养殖数量已达500余头。贫困户哈布勒·马合赞说:“今年我不但领到4000元的褐牛补贴,而且还享受到8000元的棚圈补贴。我妻子以前没有任何收入,而她现在卖牛奶,一个月就有1500元的收入,感谢住村工作组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好项目。”


规范管理  农牧民致富有保障


工作组从住村第一天起,以入村快、进入角色快、行动快的雷厉作风开始了在达巴特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他们入户走访摸村情、访民意,对村内贫困户、产业发展进行摸底调查。工作组的每一位成员协助乡干部要核准扶贫对象,制定脱贫规划,谋实帮扶措施,从资金、技术、信息、培训等多个层面提供支持,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村民早日脱贫。




工作组结合本村特点,提出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提出“统一管理、统一养殖、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疫病防治”的“五个一”管理原则,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和进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村干部努尔兰别克·哈那提汗说:“住村工作组为达巴特村众多老百姓带来了发展机遇,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他们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了达巴特村每一位村民心中,为村民们的早日脱贫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阿勒泰地区疾控中心、青河县人口计生委联合住阿热勒乡达巴特村工作组)


 用心架起脱贫桥


鄯善县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镇郊村、自治区级贫困村。2016年2月,吐鲁番市鄯善县人社局、法院、维吾尔医院联合工作组住村后,紧紧抓住“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和“怎么扶贫”等关键环节,瞄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任务,早谋划、早安排,迅速行动、主动作为,架起一座脱贫致富桥,扎实推进脱贫目标任务有序完成。


发展合作社  架起“致富桥”


工作组组织农民携手闯市场,努力改变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让新兴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取代农民自产自销的传统产销模式,把分散弱小的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发展农村经济找到了助推器,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该村目前已建立合作社26家,经营范围包括养殖业、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等行业。其中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大,成为精准扶贫的主力军,而手工艺品制作行业也为促进妇女就业带来广阔空间。




目前,由重点户和家庭妇女组成的服装缝纫与手工艺品编制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0余名。她们生产的产品在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在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展览销售,赢得众多客户的青睐。


技能培训   架起“就业桥”


工作组联合鄯善县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局在村里举办多班次、多工种技能培训班。今年以来,工作组联系各家企业“村企结对”定向培训。一方面邀请新疆中油大洋化工有限公司、吐鲁番含锦投资有限公司、鄯善百恒商贸有限公司、等12家用人企业单位,组织订单式培训,使培训有方向、就业有保障;另一方面组织村里的扶贫户参加电焊工、电工、服装缝纫、手工艺品编制、烹饪等培训,全村累计参与培训人员达976人次,其中为企业定向培训123人次,为邻村设施农业大棚种植劳务培训256人次,培训电焊工、电工、水暖工、手工艺品等专业技术540人次,其中女性参加培训200人次。为让培训就业有保障,工作组还发挥人社局部门优势联系多家单位,提供近500个用工岗位,吸引了 900多名农村求职者前来洽谈,最后245余人达成意向。


转移富余劳动力  巧打“特色牌”


赛尔克甫村工作组组长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人社部门对赛尔克甫村的就业牵头作用,县人社局先后多次联系各类企业、工业园区、厂区矿区进行走访调研,加强岗位对接,针对性地筛选一批适宜本村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岗位,采取“少零散、多集中,少短期、多长期”和就近就地转移并重的原则,实行“点对点、一对一”精准转移,打起了就业特色品牌。工作组充分发挥村设立的就业引导服务办公室的服务能力作用,联系邻近的沙坎村、连木沁镇,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的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到温室大棚、瓜地务工,截至目前有416人实现就业。按照鄯善县人社局与石河子市沙湾县凯大种业公司签订玉米抽雄劳务合同,转移本村劳动力205名,长期有效转移89名,其中贫困户占92%。




赛尔克甫村工作组的8名工作人员来自5家单位的员工共同组成一个和谐文明的大家庭,他们常住下来,手把手、心贴心地带领村民“拔穷根”、“换穷业”,努力做到精准扶贫,树立典型,带动后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已全部纳入民政救济体系,全面做好社会兜底服务。(吐鲁番市鄯善县人社局、法院、维吾尔医院住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工作组)


 牵住惠民生的“牛鼻子”


巴州政协住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曼曲鲁克村工作组紧紧牵住惠民生的“牛鼻子”,从扶贫帮困开始,精准、灵活扶贫,助村民纷纷脱贫,走上致富路。


建烘干房助力村民增收


在实施民生项目的基础上,工作组为有效解决曼曲鲁克村农民卖杏子难和杏子价格低等问题,积极协调财政拨付10万元补贴,为村里建设杏热风烘干房。


作为特色农产品,杏子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代机器烘干技术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杏干质量,使杏子不能长时间存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让村民可以放长线,待价而沽,稳稳当当挣到更多的钱。建杏热风烘干房,同时可以引导村民向“产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最初参与的25户村民户增收2万余元,直接带动了全村村民参与,推动了杏产业良性发展。


引导村民立足土地“掘金”


工作组住村后发现,村里有城市居民喜欢的黑枸杞、沙枣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野生桨果,在市场上1公斤野生黑枸杞最高可以卖到500元,1公斤沙枣卖到30元。而曼曲鲁克村闲置的土地不少,如果拿出一部分收成不高的土地专门种植这些野生经济作物,哪怕是在田地的角角落落种植,或保护性采摘路边、水渠边、河道内现成的黑枸杞、沙枣,就是一大笔收入。




曼曲鲁克村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寻得“黄金”。工作组组长依马木艾山·克日木说:“春暖花开了,野生桑梓路边随处可见;夏天野生罗布麻沟渠边都开始成片的、茂盛地生长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丰产的核桃、杏子,冬天可以坐在炕头砸核桃仁、杏仁卖个好价钱……”


工作组认为,头脑灵活的村民一门心思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领域去淘金,虽然应该鼓励,但有一些舍近求远。为此,工作组开了一个专题会议,经过研究提出,推致富榜样、奖励致富能手、帮村民立项和申请落实项目资金等9条引导村民立足土地致富的措施,并修订写入《住村工作组工作规划》之中。


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协助村里依托曼曲鲁克村的历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资源,采取行家指导与民俗自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独特的旅游产业。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贫困群众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对有意愿学习的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引导他们从事农家乐,特色手工艺品、特色食品制作销售,扶持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授鱼”又“授渔”


“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有的是没有走出去的本领和路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作组副组长李庭伟说,我们在为贫困村民“输血”的同时,还重点考虑了“造血”。




工作组在摸清楚贫困户贫困原因、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以后,为村里26户贫困农民发放了130只生产母羊。同时,与贫困户签订饲养合同,商定两年内所产的羊毛、羊绒、羊羔都归贫困户所有,两年期满后母羊全部回收,重新选择扶贫户发放母畜。这种母畜循环养殖的方式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两年时间,几轮下来,村民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此基础上,工作组既“授鱼”又“授渔”。工作组围绕各项技能开展了多项培训,有1000余人受益。针对村里富裕年轻人多,工作组就劳务输出举办专题讲座。然后通过“人脉”,多方联络用人单位,仅劳务输出,今年解决了村里300名青年的就业问题,实现人人有钱挣,穷的变富,富的更富。截至8月底,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4307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巴州政协住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曼曲鲁克村工作组)


-End-

编  辑/肖静

目前10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推荐阅读

库木也尔蜕变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